impression
湘农人物
-
名誉校长—袁隆平院士
摄影|熊赳2020年9月28日,校长邹学校院士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杰出科学家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名誉校长聘书,党委书记陈弘教授主持聘任仪式,代表全校师生向袁隆平院士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祝福袁隆平院士身体健康,中秋国庆快乐。袁隆平在仪式上高兴地说:“今年中秋国庆同一天,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日子。我非常荣幸担任湖南农大的名誉校长。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农业大学要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的优秀人才,多出能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帮助农民富裕的科技成果。”袁隆平(1930.9.7- )出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素材|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教学名师官春云教授
官春云(1938.2.21- )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专家。蒙古族,出生于湖北荆州。1959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国际油菜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科协副主席等职。他在油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育种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油菜器官分化和产量形成基本规律,已成为油菜栽培理论的精髓;提出油菜冬发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了长江中游地区油菜增产;提出了油菜光温生态的4种类型和地理分布,对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提出油菜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的理论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提出油菜优质高产育种的新方法,主持育成品种15个,推广面积1.5亿多亩,其中8个为国家重点推广的品种;育成3个转基因油菜新品系(抗虫品系t5、不育系15、恢复系742),已完成遗传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主持发表了国内第一张油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并对抗菌核病基因进行qtl定位;此外确认新疆野生油菜是sinapis arvensis l.分布在中国的一个野生种,是一个新的种质资源。官春云热爱祖国,事业心和学术责任心强,共主持10多项国家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二等奖4项。出版专著8本,论文130余篇。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
邹学校,1963年7月24日出生,男,汉族,湖南省衡阳县人,蔬菜育种专家,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获农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园艺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
长期从事辣椒育种及资源创新。收集、保存了国内数量最多的辣椒种质资源,创新了一批优异辣椒育种材料,创制出应用范围最广的辣椒骨干亲本,育成了适应不同时期市场需求的系列辣椒新品种,突破了辣椒品种产业化系列关键技术。主持选育辣椒新品种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全面提升了我国辣椒品种早熟、丰产、 抗病、抗逆、耐贮运、加工、机械化采收水平。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先后出版《辣椒遗传育种学》等著作21部,在《molecular plant》、《america journal of botany》、《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9名。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获湖南光召科技奖,2004年获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06年获湖南省优秀专家称号,2008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获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5年获中华农业英才奖,2017年获何梁何利进步奖。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
印遇龙,男,汉族,1956年1月生,湖南常德市桃源县人,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现任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湖南省直机关和中国科学院模范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全国优秀社员,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九三学社省委委员,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过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食品、农业与环境学会常务理事(芬兰)及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和african journal of food science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 scholarly research network (isrn) veterinary scienc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antimicrobials 和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等国际杂志编委,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科技专家动物营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微量元素与食物链研究会副理事长。共发表sci英文期刊杂志474篇,中文核心期刊247篇,翻译及主编著作15部。
印遇龙院士长期从事“生猪生态养殖营养调控”的研究,围绕国家生猪生态养殖、绿色发展等重大需求,聚集高品质、低残留、低排放的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开展长期系统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创制和转化应用,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
刘仲华(1965.3.14- ),男,茶学专家,湖南衡阳县人。1985年、1988年于湖南农学院茶学本科、硕士毕业,201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茶叶深加工与资源利用研究。揭示了黑茶品质风味形成机理,创立了黑茶优质高效加工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了茶叶功能成分和速溶茶绿色高效提制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及湖南省十大创新奖。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湖南农业大学2022年年度人物(团体)
吴德志:耐盐碱稻育种追梦人
从萧山到麓山,你一直追寻“禾下乘凉梦”,致力耐盐碱稻种质创新与培育。你沿着袁隆平的“稻”路,誓让盐碱苦地变良田。不断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你是让“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坚定践行者。
吴德志,农学院种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2022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2022年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2年,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吴德志先后在浙江大学和日本冈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一直在作物抗逆机制与种质创新之路上不断攻关。受袁隆平院士团队将海水稻与杂交稻研究相结合,在耐盐碱水稻上取得突破的启发,2021年,吴德志博士从浙江大学调动到湖南农业大学工作,领衔组建了水稻抗逆遗传改良团队,围绕基因组与种质挖掘、重金属超标遗传改良、耐盐碱遗传改良三个研究方向展开应用基础研究,攻关耐盐碱稻种质创新这一“卡脖子”问题。一年多来,他带领团队系统评价和筛选了全国700余份水稻种质资源的耐盐碱性,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克隆了多个重要基因,为耐盐碱水稻育种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佩华:科教融合的“牛精英”
三尺讲台,二十二个春秋。你用课程思政开启学生心扉,用创新案例引领他们翱翔学海,用科教实践增强他们专业技能。你用孺子牛情怀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的“牛精英”,你以“健康养殖、服务三农”的理念提升养殖效益,造福人民健康。
张佩华,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荣获2022年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秉持立德为先固人基,科教融合强能力的理念,张佩华在高校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二十二个春秋。她专注于草食动物生产的教学与科研,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组建教学团队;她启迪思考和传授知识并重,深受学生喜爱;她指导学生参加牛精英挑战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凝练的“思政立心 案例厚识 基地强能”新孺子牛农业硕士培养创新实践,获得了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科教融合、相辅相成,她和团队始终以“健康养殖、服务三农”的理念为宗旨,推动奶牛养殖效益的提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持制定地方标准7个;以国家级和省级科技特派员及“三区”人才专家身份,服务于重庆酉阳和三湘大地,获评“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和“湖南省优秀奶业工作者”,为人民健康造福。
熊立瑰:“湘茶”产业创新的传承者
学于斯,扎根于斯。一芽两叶,三湘四水,五彩湘茶,早已融入你的血脉。你传承湘农茶学人的优良传统,立足产业发展,面向未来需求,不断创新突破。你是“湘茶”科技的急先锋,更是意气风发的“湘茶”产业创新的传承者。
熊立瑰,园艺学院茶学系教授,2022年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熊立瑰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2017年进入清华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19年作为青年英才第一层次人才引进回校。主要从事茶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同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2022年8月,在刘仲华院士和黄建安教授的指导下,熊立瑰申报的“茶树微生物共生与儿茶素代谢的调控”项目,实现了学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重要突破,促进了学校科研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杨国顺:筑梦一流学科的护航者
强农兴农,学科为本,人才为核,你忠诚履职,实干担当,坚定践行。以院士引领,聚力各方资源,精心打造园艺铁军。教育教学频结硕果,科学研究连传捷报,园艺学科勇创一流,你为筑梦一流农大奋勇争先!
杨国顺,园艺学院教授、院长。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院士团队为引领,团结带领学院师生勠力同心,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方面成效显著。2022年,园艺学科获评湖南省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学科,入选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园艺学科进行了专题报道。园艺学院刘仲华院士当选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获评湖南省第九届徐特立教育奖,邹学校院士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熊立瑰博士获国家优青,王仁才教授被评为“最美科技工作者”。学院新增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到校科研经费近7000万元。
彭可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你带领团队照亮那光一路前行,你们的身影留在那光的田间地头、山旁水畔,那是农大人学农为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村庄美、成果固、产业兴、人才留,一份份驻村帮扶坚守和奋斗的答卷,映照出农大人强农兴农的初心与使命,更是你和团队倾注心血与汗水的真情回报。
彭可为,我校驻花垣县长乐乡那光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校团委副书记,带领工作队连续2年荣获乡村振兴省派驻村工作队综合考核“好”等次评价。2021年5月,受学校党委委派,彭可为作为首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担任那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年多时间里,彭可为带领工作队,在固成果、兴产业、育人才、美村庄、办实事上聚焦发力,筹集和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300余万元,帮助驻点村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效显著。期间,为那光村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0名;建成了全县首条村级茶叶生产加工线,茶产业首次实现营收;开展了羊肚菌种植示范,开创了花垣县羊肚菌规模化种植的先河。驻村以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累计增长43.95万元,同比增长779%。同时,工作队还组织实施了“点灯、打井、美家、修路、改厕”等一批惠民项目,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
黄 岚:外语课程思政的领航者
三十年人生路,十三载从教心。你以外语思政课程为主阵地,传播中国好声音,让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着力打造外语“金”课,奋力孕育思政“红”果,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价值指引湘农学子,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黄岚,人文与外语学院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团队主讲。2022年黄岚团队获湖南省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特等奖。学校的政策支持,学院的氛围营建,一直催动着人文与外语学院一群拓荒者前行。她带领团队统筹设计、分工协作、研讨推敲、模拟演练,一路披荆斩棘,将语言知识传授、中国文化传播、中外文明互鉴、学生价值引领融汇成一堂堂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怀、有视野的英语课;通过研读教材文本,拓展课程知识点,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思政教育于教学各环节,筑牢课堂教学主渠道,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未来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致力于用外语思政将湘农学子培养成为德能兼备,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胡艺华:最美思政湘农人
你坚守大国“三农”情怀,以“初心 使命 情怀”诠释忠诚,以“勤奋 坚持 开放”阐释敬业,以“思政 三农 艺术”书写育人。精心打造每一堂思政课,致力为思政课插上艺术的翅膀。你是学生心目中的“最美思政课教师”。
胡艺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2022年获评湖南省高校第二届“最美思政课教师”。扎根思政课教学23年,胡艺华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他注重在乡村振兴与立德树人的融合中探索思政新路径,构建“思政 三农 艺术”思政课教学创新模式,策划建立“大国三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建设传播基地,出版国内第一本由思政课教师作词的原创歌曲集,创作100余首原创歌曲。主创的音乐思政课和音乐党史课受到《人民日报》和“学习强国”平台的推介,获得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主持省级思政“金课”1门和教学科研课题8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入选首批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省级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
黄 炼:美丽“湘村”逐梦者
你坚守在农为农,将设计融入“三农”,绘就三湘大地广袤乡村的美丽画卷。你将实践课堂搬至乡村,让学生领略农村广阔天地,让农民感悟艺术人生,你让青春靓丽出彩,让美丽“湘村”熠熠生辉。
黄炼,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在担负繁重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她带头参加课程建设、教学竞赛、教研教改,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主讲的《空间设计》获评为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立项湖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1项;主持了多个社会服务项目,个人设计作品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金奖、铜奖、老宅新生设计奖;2021年度优秀公共空间设计奖等。近年来,黄炼把实践育人的主课堂放在乡村,带领师生为乡村振兴支招献策,通过现场实践教学,形成了学院“湘村造梦”实践育人品牌的规模化效应,为服务乡村振兴、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和树立农林教育新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曾建国:兽用中药的创新与开拓者
对标产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你坚持问题导向,坚守中药资源利用,打造“湘九味”品牌。围绕替抗目标,你引领兽用中药创新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行业产业,让健康养殖屡结硕果,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曾建国,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2022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曾建国作为我国植物提取物大健康原料产业的倡导者并致力于将其应用业态引入到养殖投入品,提出并推动“湘九味”中药材区域共用品牌在湖南乃至全国形成行业影响力;将“湘九味”农用品代表性药材“博落回”实施全链条示范研究,多组分开发了2个国家二类新兽用中药,创新性提出“整肠、抗炎、促生长”的饲用替抗技术,为我国饲用替代产品开发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成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兽医药现代化与绿色养殖技术研究”项目牵头人。在国内外期刊发表 100 多篇学术论文,取得 30 多个专利和4个新兽药证书,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是产学研的杰出代表。同时,协助完成申建全国首个植物提取物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并牵头起草多项行业规范与国家标准,促进了植物提取物作为大健康原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李阿利: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领头雁
深耕党建三十载,你坚守思政铸魂育人初心,构建“三促三提”工作体系,打造“商道育人”系列党建品牌,七次蝉联基层党建优秀,建成全国党建工作样板,你用忠心爱心诚心和信心,让高校党建之花绚丽绽放。
李阿利,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在党建和思政工作领域深耕三十余年,任职商学院党委书记以来,她带领学院七次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一个教工党支部建成“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她长期致力于党建创新研究,带头将党建工作做实做优做强,全面构建“三促三提”工作体系,培育了“六微党建工作法”“党课有新声”“读书分享会”等党建示范项目。她致力于党建赋能学院发展,不断丰富党建育人内涵和途径,建设“商道育人”品牌,促进党建业务融合,牵头成立芙蓉教学名师工作室和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打造优质教学和思政团队。她主持和参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曾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多次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庹 炼:湘农故事的传播者
365天,2686篇对外宣传报道,重点稿件位居省属高校榜首,是你和团队书写的一个个湘农故事,多少次你们行走在校园与阡陌间,用心用情记录湘农人一幕幕动人场景的影印,更是你们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肩上有担当的生动写照,你是新时代湘农故事的忠实传播者。
庹炼,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新闻中心主任。在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精耕细作十二载,多篇作品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刊发,在湖南省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中表现优异受通报表扬,其作品曾获湖南省新闻奖、湖南教育好新闻一等奖等荣誉。她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力求“写好稿、上大稿、攻要闻、出精品”,着力讲好湘农故事,全方位展示了学校的新格局、新发展、新形象,为建设国内一流农业大学汇聚强大正能量。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校对外宣传正面报道2686条,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543条,重点稿件跃居省属高校第一,在各大主流媒体的重点版面、重要栏目和重要页面中,“湖南农业大学”成为高频词,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刘存根:师生健康的守护者
27年校医,你坚守医者仁心,践行大爱无疆。3年新冠疫情,你坚守抗“疫”一线,务求守岗有责、守岗担责、守岗尽责,用行动守护5万师生健康,以完美的答卷展现了最美校医风采。
刘存根,校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作为一名从医27年的高校医务工作者,他始终忠实履行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情系患者,严谨务实,勤勉敬业,不推诿,不计较个人得失,节假日也经常坚守在医疗第一线,与医院职工共同践行着“24小时服务”的庄严承诺。担任校学生红十字会指导老师15年来,他每年为学生开展急救知识、艾滋病知识、结核病知识等讲座10余场,手把手教授心肺复苏和外伤急救技术,指导学生完成防艾课题10余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服务育人”的工作宗旨。新冠疫情3年来,他充分发挥医疗专业优势,主动请战,向“疫”而行,义无反顾地坚持奋战在防疫物资储备、新冠疫苗接种、校园核酸采样、隔离观察点等各条战线。在他的带领下,校医院团队2022年共完成新冠疫苗接种1.5万余人次,完成50余次150万余人次集中核酸采样,为全校师生的生命健康构筑起坚固的安全防线!
彭雪明:美丽校园的塑造者
科研楼、体育馆、学生宿舍一年内拔地而起,一教、创新创业楼、心健中心相继修缮,校园建设用地确性一次性解决,你带领团队践行“精美校园”理念,以汗水浇筑校园基本建设蓬勃发展,以“基建”力量成就校园“新蝶变”。
彭雪明,基建处处长。一年多来,他带领基建管理团队,以新建项目为突破口,以加强内外协调为举措,深入践行精美校园建设理念。
2022年,完成了校园土地确性工作,一次性将校园2368.95亩土地确认为建设用地,为后续基建工作扫清了土地障碍。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神农英才公寓交付使用,院士科研楼竣工验收,体育教学中心、学生宿舍群成功封顶,第一教学楼、创新创业楼、心理健康中心等一系列维修工程交付使用。全年新建面积达4万余平米,争取政府专项投资到账基本建设经费达2亿元。
在工作中,他坚持“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夯实基建处廉洁根基,开展了“党旗在工地高高飘扬”,“廉洁文化进工地,风清气正入人心”等系列活动。目前,他正在打造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队伍,让每个工程都是作品,集小美成校园之大美。
刘浩源:“种业硅谷”建设的最美奋斗者
16.6万平米建筑,7栋楼房主体,从无到有。300个日夜成型,是你带领团队苦干 实干 巧干的美好见证,更是你们化机遇为力量,化压力为动力的真实写照,是新时代农大人为打造“种业硅谷”的奋力担当。
刘浩源,岳麓山实验室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2021年,抽调省科技厅参与《岳麓山实验室建设方案》设计、论证工作。2022年,带领团队加速推进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大片区项目建设工作,仅用8个月便完成从立项到施工许可证等所有环节的手续办理和学校经营性土地出让工作。他带领团队参照国际标准,进行精细化设计,按照鲁班奖要求,精心组织施工,使项目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施工;他身先垂范,廉洁从政,确保项目建设成为实用、美观、高效、清廉的示范工程。通过一年的艰辛奋斗,不畏严寒酷暑,没有周末休息,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大片区完成16.6万多平米的建安工程,7栋建筑6栋实现主体封顶,完成项目主体建设任务的82%,全面完成了省政府的任务目标。项目被列入2022年长沙市省重点项目十大观摩项目、团队被岳麓山实验室指挥部评为优秀集体。
周 星:新时代青春引路人
你笃定立德树人根本、坚持塑品行强能力勇担当,用真情、真诚、真爱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实际行动引导学生知农爱农,陪伴与激励青年成长成才。你是“三农思政”的领跑者,是新时代“三全育人”的践行者。
周星,园艺学院学工办主任兼团委书记。入校工作12年来,历经多岗位锻炼,2022年获湖南省第九届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他坚持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作为首要任务,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以身作则感召学生,打造坚强有力的学生骨干队伍,所带党支部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党员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百名优秀大学生党员”。他探索构建大学生生涯指导体系,他不忘初心,躬耕育人,争当“三全育人”模范践行者,用真情、真诚、真爱走进学生的心灵,全身心助力学生成才。他用实际行动引导学生知农爱农,带领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参与乡村振兴,将青春力量赋予十八洞、瑶族乡等地,实践项目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
邵 华:平安校园的保卫者
平安校园、治保标兵、安防先进,工作平凡成绩不凡;百日会战、特护维稳、隐患排查,看似简单确实不易的工作;彰显你和团队的冲锋陷阵化危为机奋力拼搏,凝聚着你和团队心系师生安危、日夜奋战的心血,你以实际行动守护校园平安,是平安校园的保卫者。
邵华,党委保卫工作部部长。任职以来,坚持安全第一,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通过建章立制,稳步压实安全稳定四方责任;创新举措,持续筑牢校园安全防护屏障;争抓实干,逐步提升校园综合治理成效。
2022年圆满完成了党的二十大特护期安全维稳、“4.29”和“9.16”事故后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校园交通安全集中整治“百日会战”等重点工作, 2022年度学校获评湖南省“安全生产与消防工作优秀单位”,湖南省“平安建设示范校”项目立项单位,长沙市“治安保卫工作成绩突出集体标兵单位”,取得学校历年来在安全稳定方面最好成绩。与此同时,办好办成了开通校园环保巴士、争取政府支持增开环校262路、12路公共交通车、北校门农大路影响机动车通行公共泊车位清除等系列民生实事,切实保障师生安全,以实际行动当好校园安全的守卫者。
-
湖南农业大学2021年年度人物(团体)
钱论文:孜孜不倦教书育人,勤勤恳恳服务三农
三十余载光阴,他携书辗转于荆楚之地与巴渝城之间,苦读学识,耕耘思想。当他乘上远赴德国的飞机时,他知道遗传育种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坐享其成,而是苦甘共存,艰巨难行的。任重而道远,他怀揣着对遗传研究的初心,回到了华夏。或许是命中注定,他拿起了湘农讲台上的粉笔。决定从教的那一刻,他的热情传给了那群同他一样热衷于农学科研的学生心中,深深地埋下了那粒希望的种子。
育桃李,做农学教育的传递者
他秉持立德树人的教书理念,一张张精细的作息表是他给自身和学生的标准,他深知要想在学术上做出一定成就,就得下得了苦功夫。尤其是研一学生接触实验少,面对各类各样的实验问题,他总是悉心教导,认真分析学生们的学习状态,鼓励大胆操作,克服畏难心理,做到学农爱农。同时,他也担任农学院2021级农特班班主任,关心关爱学生,深入学生群体,为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勇创新,做农学研究的开拓者
十余年的全心投入和苦心坚持,脚踏实地的科研人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和显著的效益。他充分发挥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优势,解决了芥菜型油菜起源的百年困惑。该成果被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genetics上。他在国际上发表的种种报告与论文,都在展现着对农业研究的拳拳赤心。
勤先劳,做农业社会的服务者
在他的办公室,整齐摆放着一盒盒油菜种子,占了整个房间的三分之一,每个盒子上都清楚标注材料的类型和来源。对于油菜研究的科研人来说,待在房间里看图表是不够的,下田下地是家常便饭。他说自己并非天赋异禀的幸运儿,而是脚踏实地的科研人。他的脑海中经常播放着官春云院士的一个问题:“在湖南,早熟油菜抗性差产量低。如何提高油菜产量、含油量?”这些问题不仅启发了他,更给予了他研究的方向与坚守。
春日已至,科研基地的油菜花开得烂漫。金灿灿的油菜地里,不乏有游客拍图取景,他们在油菜地里肆意地奔跑嬉笑,欢声不断,享受着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而当他轻轻拂过那嫩黄的花朵时,脑海中闪过张张学生的笑脸和遗传因子结构图,眼中透露着期许,不经意间露出了微笑。
黄建安:助力三农,她是播种者,是耕耘者,也是开拓者!
黄建安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茶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业多年来她一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凭着对科学的信念和事业的执着追求,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成绩显著。
传道授业薪火传,春风化雨育佳材
从教多年,黄建安教授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0多名、博士研究生近20名,工作兢兢业业,收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在《茶叶审评与检验》这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茶学专业重要课程中,她无私提供自购的国内外代表性茶样供学生在课堂上识茶评茶。另外,黄建安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奖,主讲的研究生课程《茶学综合技能课》为湖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
潜心科技创佳绩,茶香氤氲沁人心
黄建安教授一直保持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在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茶叶品质化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就。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
服务社会无止境,增进福祉办实事
黄建安教授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她先后担任了市汝城县“三区”科技人才、湘西州古丈县的科技特派员、国家级和地方茶样评审主要负责人,多次亲身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指导工作,深入省内外各茶叶产区发掘当地优异茶树资源,从多个方面指导茶农增收,帮助茶企发展壮大。黄建安利用自己的知识财富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事业,以实际行动增进了民生福祉。
王仁才:致力于“三农”的科研者!春风
化雨,师者德育天下!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王仁才教授自留校任教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编写教材著作30余部,获“湖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奉献奖”等荣誉称号。三尺讲坛授华识,半寸素笔解疑章。课堂上,王教授利用自身优秀的教学方法,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搭建桥梁;课后,也常常能看到王教授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身影,于农大莘莘学子而言,王教授亦师亦友,既是耕耘者,亦是播种者。
功勋卓著,科研屡创新高
王仁才教授自1983年起,一直从事果树栽培技术及产业化生产研究,获省级以上成果奖10余项,选育果树新品种5个,2005年开始从事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及药用植物资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王教授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奉献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主持和参加了15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省、厅级科技成果奖8项。
披星戴月,“三农”尽心尽力
王仁才教授不仅专业水平高、学术影响力大、业务成效显著,而且十分热心公益,热爱“三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几十年如一日,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致公党务平台,全身心投入服务“三农”与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农村传授科学技术,为农民排忧解难,社会服务工作贡献卓越,并获“湖南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等10余个省级以上科技服务荣誉称号。
白描:奋楫扬帆,援疆正当时;厉兵秣马,兴农再前行
3000多公里的距离,远离家人与乡土,他毅然决然踏上援疆之路。从湖南长沙的一名大学教师到新疆吐鲁番的学术带头人,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白描博士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舍家报国,并获评“2021年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优秀共产党员’”。
促进带教交流,努力提升学科水平
他对援疆受援单位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学科进行了五年学科建设规划,并组织完成了园艺技术高职专业的材料撰写;指导的青年教师徒弟获得本年度校级优秀教师和自治区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修订了酿酒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首次实现了酿酒专业学生的葡萄酒酿造全过程实践,本年度,协助学院完成了2021年新疆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相关赛项的选手选拔等工作,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分别获得教师组和学生组三等奖。
发挥农学背景,积极突破科研创新
在满腔热情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之余,白描同志也不忘自我进步,利用网络远程指导远在湖南的研究生的科研。本年度主持葡萄品种登记4个,发表了sci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希望不断提高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能为为教育援疆、科技援疆提供支撑。
不忘初心使命,勠力投身社会服务
作为一名党员,白描同志充分认识到援疆工作的重要性,于2019年毅然踏上了援疆之路。作为一名教师,白描同志将援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与对学生的关怀上。他每周一次耐心为所教少数民族学生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的特色,又为部分家庭十分困难的同学解决了学费的问题,并通过多次深入交流对其职业和人生规划提出了具体建议。
“天南地北洒汗水,五湖四海结桃李。”白描同志始终把党的号召和广大学子的需求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心怀崇高理想,脚踏火州黄土,真正体现了一位新时代党员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张振华: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兢兢业业服务社会
笔耕不辍,于无声中教书育人
张振华,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pi。在中学时代,张振华教授受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伟大事迹的感染和安江农校“学农、知农、爱农”氛围的熏陶, 在此之后逐渐踏上了学农之路。 2010年至2021年十年期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20余名直接指导的本科生获得省部级和校级竞赛奖,10余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1名博士生获得省优博士学位论文,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满腔热忱,于赤诚中科研创新
张振华教授怀着一份对农业的赤子情怀,不断进行科研创新,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2016年油菜氮高效机理研究获得突破,成果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期刊,论文评选为该期刊当年热门文章。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牵头组建了5人的紧密型教学、科研团队,并于2021年顺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学者人才项目,按期圆满完成了校“拔尖人才”的预期目标。
感怀触念,于成长中扬帆起航
回顾成长之路,张振华教授深深地感怀此生三母:生身母亲给他健全体魄,助他走出大山,踏上征程;母校湖南农大给他智慧翅膀,让他展翅高飞,学海翱翔;伟大的祖国母亲给他精神灵魂,令他今生今世,永不迷航!
李燕凌:步履不停的科研工作者!创新源动力,助力新发展!
在学术上潜心笃志,工作上精益求精,心系“三农”问题,他的的学术实践被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相继报道,2021年被评为全省5位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之一,成为我校在该荣誉领域的第一人,他就是湖南农业大学李燕凌教授。
潜心科研,实现多突破
潜心搞科研,赋能新发展。近年来,李燕凌教授在sci、ssci国际著名杂志及国内权威杂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基金项目,成果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4项。
他首次提出了“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三阶段三波伏五关键点”演化规律,并创新性提出了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链突变点”判定方法及应急能力形成机理,得到学界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该成果2021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实现了我校社科一等奖“零”的突破。其撰写的学术专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论》,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家级成果奖励的新突破。2019年撰写出版的学术专著《中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演化机理与公共政策》,入选中宣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级成果文库领域“零”的突破。
深入基层,为政策建言献策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李燕凌教授走在基层第一线,十余年来,步履不停。他走遍全国16个省百余个县共6千多农户或养殖场,收集了300多个动物疫情诱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案例,并从这些调查资料与案例中提炼总结危机演变规律和防控方法,提出相关公共政策建议,多次获得中央农办、农业部、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及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一些政策建议进入中央一号文件、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的立法和政策序列。
教研互动,为“三农”发展树人育才
李燕凌教授坚持教学与科研双向互动,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为“三农”发展树人育才。他带领团队凝炼农村公共管理学科方向,把农民的想法变成学者的看法、把农村的变迁变成教材的案例、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探索发现新理论和新方法,在农村公共产品、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做出了卓越贡献,成功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全国“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逾200人,多名研究生获得省、校两级优秀毕业生称号。
彭小珈:教学科研并举赋新能
“师者,人之模范也。”好老师应该是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湖南农业大学的彭小珈副教授于三尺讲台上,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培育了一批批财会英才;于科学研究上,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贡献农大力量。她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风采,深刻诠释了教师二字的深厚内涵。
教书育人,守初心更筑匠心
彭小珈是一名思想活跃、敢想敢干、善于反思的一名青年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她率先在学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创建了“普惠多元 分层合作”的教学模式,其主讲的《财务管理》课程2017年被评为校级优质网络示范课,2021年获评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并入选第二批国家一流课程申报推荐名单。
她注重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她重视学生的创新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力,带领学生团队参加500强管理会计实践,指导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学科类竞赛和创新创业课题项目。彭教授初心不忘,甘于奉献,所带班级的考研率、考证率、就业率均名列前茅,被学生称为“最暖心老师”。
科研创新,争跨越科研高地
彭教授主持省级项目4项,另有校级院级项目多项,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教改文章6篇,核心期刊论文3篇,指导学生成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她埋头苦干,不懈追求,在学科领域深耕,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迈进。
一面旗帜,历经风雨,愈加鲜艳;一位教师,坚守初心,桃李满门。未来,农大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持续开展先进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稳步推进学科建设活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研究生自愿支教团:情系花垣,倾情支教---以高质量
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自2019年起,我校每年组织优秀研究生组成支教团,赴花垣县开展支教,至今我校已开展志愿支教服务3年,支教团人数由最初的3人扩大到11人,支教点由最初的望高村小学扩展到长乐中学,长乐小学,望高村小学。用一年的时间,做一辈子难忘的事情,他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投入支教岗位,将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助力乡村振兴。
突出智志双扶,助力乡村振兴
一年来,支教团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岗位,教学年级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教学内容涵盖英语、数学等科目,支教时长达9200课时,服务学生约800人,为当地农村教育注入活力,并且支教团积极协助驻村队开展党建工作、群众思想引领等帮扶工作,有效助力学校服务当地乡村振兴。
做好精准帮扶,理论实践并举
“输血”变为 “造血”,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支教团积极宣传和落实相关政策,以基础教学作为核心,通过家访、调研等活动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收集资料,将论文写在大地,将支农行于实践。
延续志愿精神,强化育人实效
支教团接力志愿帮扶乡村基础教育,弘扬志愿精神,形成支教合力。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阶段,吸引广大农大师生扎根农村沃土,练就过硬本领,为乡村振兴培育发展新动能。
素材|湖南农业大学人事处
-
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年度人物(团体)
邓子牛,男,1957年3月出生,湖南永兴人,汉族,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0年入选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风鹏行动·种业功臣。
他业界影响力大,现担任国际柑橘学会执委、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湖南省柑橘协会会长等学术职务,多次出席国内外柑橘界大型会议和活动;教书育人成绩显著,指导硕、博士研究生30余人,多人已成为单位骨干;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7项,发表论文137篇,出版专著6部,选育柑橘新品种17个,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他“三农”情怀深厚,工作40年来一直从事柑橘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国家、省柑橘产业发展,常年奔波在生产一线调研指导。
刘春林,男,1963年3月出生,湖南茶陵人,汉族,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主持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先后留学荷兰、瑞典、日本和法国。获荷兰国家“杰出学生和青年学者nuffic奖,主持国家级项目8项,在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南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作物学会院士候选人提名网评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湖南省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专家,the plant journal等杂志审稿人。
周其林,男,1964年8月出生,湖南汨罗人,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曾获湖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并记二等功一次。
2020年疫情期间,他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动员和组织全院200多名专家和学生,奔赴全省66个县市指导春耕生产,他亲自带队,冒着危险,逆行至当时全省唯一一个中风险地区汨罗驻点一个月,指导和督查春耕工作。汨罗2020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和全国农机推广示范县市,学校抗疫保春耕工作也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和省委政府的高度肯定。
谢思旺,男,1977年9月出生,安徽枞阳人,汉族,中共党员,审计师,2020年荣获“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他从事审计工作12年,是高校内部审计的耕耘者,是守护学校经济秩序的卫士;党性意识强,在工作中恪守审计法律法规,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如实报告、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业务能力突出,近4年共主审财务审计项目 13项,协审21 项,揭示问题 42 个,提出审计建议 42 条;主审及协审的多个审计项目在全省质量评比中获一等奖。他爱岗敬业,主动学习。近年来共主持完成省教育厅审计课题1项,公开发表论文2篇,起草并修订审计制度2项,撰写各类宣传报道10余篇,参编会计教材3本,主笔的多篇征文、论文在全省获奖。
谭碧娥,女,1979年11月出生,湖南宁乡人,汉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被教育部授予“青年长江学者”称号,实现了学校此人才项目零的突破。
她主要从事猪肠道发育和营养调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60多篇;参编著作4部,申请发明专利4项,地方标准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2)、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排名第5)、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2)和二等奖(排名第3)。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纪念章。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
张 雅,女,1981年6月出生,湖南长沙人,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2020年学校首届“教学卓越奖”和首届“青年教学标兵”唯一双奖获得者。
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觉悟高,曾获校“五佳党员学习明星”及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她热爱教育事业,教学业绩突出。任教以来坚持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积极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投身各种教学活动,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省教学成果奖(主持)三等奖、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称号等各级教学奖励55项。她综合素质全面,集体荣誉感强。担任学院外事秘书,全面完成了各项涉外工作。多次组织学院教师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均获得优异成绩。
李 飞,男,1989年9月出生,湖南益阳人,汉族,九三学社社员,讲师,硕士生导师。2020年荣获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
在国家精准扶贫期间,他担任湖南省脱贫攻坚考核第三方评估专家,带队完成了湖南省15个县(市、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工作,并受国务院扶贫办委托,对湖北省、贵州省、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区的国家贫困县退出进行第三方评估。他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扎实的专业素养、务实的行动彰显了我校青年教师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责任和担当。通过带领学生参与评估,积极践行了学校师生服务“三农”理念,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扎实推动了“新农科”育人模式创新。
科学技术处高效协作全力推进科技发展。学校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取得重大突破,获得立项资助59项,同比去年增涨了47.5%;资助总经费约4600万元,资助总经费位居省属高校第1位,同比去年增涨了71.6%。其中重点基金项目立项7项,超过历年我校重点基金项目的总和。成果与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斐然,成功推动学校知识产权中心建设列入2020年度湖南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专项、长沙市高校知识产权转化专门机构建设项目,成为2020年度湖南省高校唯一试点单位。全年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数、转化金额同比去年分别增涨8.6倍及11.86倍,创历史新高。获得2020年度长沙市高校知识产权在长转化突出贡献奖,成为今年获此殊荣的唯一省属高校。学校《小辣椒种出大产业——湖南农业大学与汝城县合作纪实》案例荣获2020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学报工作实现新突破,《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功入选t3类期刊,复合影响因子为1.008,首次实现了1的突破,影响力创历史新高。
素材|湖南农业大学人事处
-
湖南农业大学2019年年度人物